大马硬币有价值?快来看。。。
这些都是大马有价值的硬币。。快回家找找看吧。
根据古币收藏家的分级法,古币的价值一般分为7级,即未流通、极美、优美、美品、上佳、佳品和劣品,而未流通的全新古币的价值比较高。
今年4月,罗先生在面子书拍卖一枚1971年全新未流通的10仙硬币,不到7天就找到买家完成交易。
今年6月,罗先生再次拍卖另一枚同样年份的全新未流通10仙硬币,也吸引3位买家寻问价钱。
非每一枚古币有值
罗先生说,古币的价值,必需经过各种鉴定来判断,因此不是每一枚古币都是那么值钱,而他也乐意与人分享心得。目前他忙于柔佛新山钱币展览会,有疑惑者可以到展览会参观,也可致电询问,电话014-9109377。
此外,据乔治市一名从事古币贸易商说,在乔治市,一些钱币兑换商也有收购古币,而他本身算是槟岛最大的古币贸易商,但做熟客生意居多。
他说,如果本报读者想知道手上的古币价值,最好就是拿给他或是专家鉴定。
“我很难告诉你一枚硬币的价值有多少,我必须鉴定过硬币的情况,才能给予一个正确的答案。”
1sen
1sen 1968——–rm20-50
1sen 1970——–rm60-120
5sen
5sen 1971——–rm1-3
5sen 1977——–rm4-6
10sen
10sen 1971——–rm350-800
10sen 1994——–rm3-8
10sen 2003——–rm1-3
50sen 中间有线条(不值钱)
50sen 1967——–rm3-5
50sen 1968——–rm3-5
50sen 1969——–rm20-30
50sen 中间没线的 (值钱)
50sen 1967——-rm1500-2000
50sen 1968——–rm1800-2500
50sen 1969——–rm3500-5000
50sen
50sen 1979——–rm3-5
50sen 1989——–rm3-5
50sen1994——–rm3-5
50sen 1995——–rm18-25
rm1 金盾 (金色的)这些都不值钱
1989
1990
1991
1992
1993
1994
1995
1996
rm1 (银色的)
1971——–rm10-15
1980——–rm20-25
1981——–rm20-25
1982——–rm100-250
1984——–rm35-45
1985——–rm60-80
1986——-rm40-60
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硬币。全部都是要跟年份来看。价钱只供参考!
钱币都是看品相来计算价钱。越美越值钱。(但是不能洗币,polish) 因为清洗硬币会导致价钱下跌。。。
一下是品相的教学: BU,UNC,EF,VF,F
硬币品相是指硬币形态的优劣和币面的完美程度。随着各国集币水平的提高和国际钱币界的深入交流,广大钱币爱好者越来越关心硬币的品相。品相优良的硬币令人赏心悦目,而磨损严重,伤痕累累的硬币则丝毫不能给人以美感。收藏者对硬币品相向来没有严格的评判准则,爱好者往往使用”全品相”、”上品”等含混的描述,既缺少科学性,也难以统一使用。尽管国际上并无公认的硬币品相分级标准,但国际钱币界一直在尝试制定能适合大多数国家的标准,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目前大体上形成了两种评定办法,即描述分级法和数字分级法。
描述分级法
描述分级法在欧洲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都有应用,容易为社会公众了解,一般分为7级:
1.未流通/未使用/新品(Uncirculated,UNC)。即在30倍放大镜下,也观察不到任何磨损或流通过的痕迹,但可能有包装划痕(Bag Marks)。
2.极美(Extremely Fine,XF或EF)。币面95%细部清晰可见,整个币面仅有极其轻微的磨损。如果以币面某一局部区域作为定级标准,则该区内90%细部清晰可见。
3.优美(Very fine,VF)。币面75%细部清晰可见, 整个币面为中等程度磨损,文字和数字边缘部分可能不够清晰。如果以币面某一局部区域作为定级标准,则该区内细部清晰可见。
4.美品(Fine,F)。币面50%细部清晰可见,整个币面已呈现严重磨损,文字和数字边缘部分已不清晰。如果以币面某一局部区域作为定级标准,则该区内只有50 %细部清晰。币面常为未清洗状态,出现污垢,丧失光泽。
5.上佳(Very Good,VG)。币面仅有25%细部清晰,整个币面已严重磨损。
6.佳品(Good,G)。币面已严重磨损,仅能辨别图案轮廓,边齿也有磨损,除古币、珍稀币外已无收藏价值。
7.劣品(Poor,PR)。币面严重磨损,仅能分辨大体轮廓,边齿磨损严重,一般已无收藏价值。
评定硬币品相等级时应以磨损情况比较严重的一面为准。
除此,在品相等级表中还常标有”精制”(Proof, PRF)字样,通常称为”抛光”或”镜面”。因为总体来说,硬币按其加工可分为”精制”币和”普制”币两大类别。”精制”币主要用于收藏、馈赠,并不流通,体现了现代制币方法所能达到的最佳币面水平。”普制”币用于流通,从而形成从”未流通”到”劣品”7种不同品相等级。
有人认为:”精制”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制币工艺,而不是原有意义上通过”流通”形成的品相等级。但在实际集藏活动中,”精制”与”普制”密切相连,所以把”精制”作为一种”特殊”品相,也未尝不可。”精制”工艺一般包括:币坯在冲切后进行抛光、称量;模具要全经喷砂处理,然后把凸出部分抛光至镜面或镀铬;压印时要降低压印机速度,有时需多次压印;操作时注意不得损伤及污染币面,常戴防护手套操作;运输包装中也不得磕碰。因此,”精制”币外形完整无暇;图像文字轮廓清晰;边缘无缺损。”精制”币币面凸出部分(模具凹入喷砂部分)呈凝霜面(Frosted Surface),凹入部分(模具凸出抛光部分)呈镜面(Mirror-1ike Surface),后者常是鉴别”精制”币最明显的标志。
许多钱币目录上硬币品相均按描述法分级,如美国克劳斯出版社《世界硬币标准目录》常将硬币分为4级:
1.粗制币采用:优美(VF)、美品(F)、上佳(VG)、佳品(G)。
2.机制币采用:极美(XF,EF)、优美(VF)、美品(F)、上佳(VG)。
3.现代币,特别是收藏币则采用:未流通(UNC)、极美(XF,EF)、优美(VF)、美品(F)。
数字分级法
为了适应美国硬币交易中不断追求高品级的需要,美国钱币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《美国钱币协会美国硬币评级正式标准》(0ficial ANA Grading Stan dards for United States Coins,OAGS)。此标准由布雷塞特(Ken Bresett)及科索夫(A.Kosoff)编写,并已多次修订出版。目前,这一分级方法正在美国逐步推广,但现尚未得到国际上的普通认可。这一标准的特点
资料来源:share001